據有關部門統計,河北白酒年消費量超過40萬噸、年消費產值約200億,位居全國各省份前列。如此碩大的蛋糕怎不引得“碩鼠”牙癢?近期,在白酒行業在去年受寒后,一線品牌紛紛扭轉市場,開始走親民路線,而河北成為他們的重要戰場之一。如此以來,冀酒二三線品牌將面臨全國性名酒和地方性名酒的雙重壓力,在夾縫中求存。
白酒大佬劍指河北中低端市場
白酒行業是一個最讓人看不懂的行業。在八項規定、六條禁令等限喝政策持續發酵之時,2013年8月,一線白酒品牌卻開始在河北發力。據媒體報道,8月5日,五糧液集團染指河北永不分梨酒業,出資25500萬元,占股51%,后者成為其控股子公司;兩天后,瀘州老窖投資30億元打造的華北項目基地奠基儀式在鹿泉舉行。該工業園集白酒包裝、物流、灌裝于一體,預計將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預計實現年銷售額50億元、利稅10億元;此前,沱牌酒業在河北早已設立了灌裝基地。
名酒企業不惜放下身段,落地區域市場,紛紛以投資、控股、建廠的方式以旗下的子品牌進軍河北市場,似乎預示著河北白酒業已拉開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序幕。
白酒大佬劍指河北市場,醉翁之意在乎分割年銷售容量200億元的碩大蛋糕。大佬們的目的指向十分明確,將根據華北市場的消費者口味和需求,主要開發適合當地消費者的區域性中低價位產品,并以華北市場為重點目標市場。比如,永不分梨新公司將著重加大30~100元、100~300元等中低價位的產品開發和打造力度,并希望通過3~4年時間,打造出銷售規模上10億元的區域品牌。
“區域落地”、“中低端”,這些關鍵詞終于讓人看懂了白酒大佬們的“狼子野心”。
中小酒廠將承受深度擠壓
這樣的態勢,對土生土長的冀酒影響有多大?對冀酒中的一線品牌企業而言,因了實力的雄厚,品牌長期累積的影響力和親和力,消費者約定俗成的飲酒習慣,渠道布局的完善,推廣力度的強大,策劃營銷經驗的豐富,也許受此影響不大。但對于生產低端產品,市場面積微小,區域縱深狹窄,面向農村和低收入者的數百家河北二三線小酒廠,估計日子益發窘迫了。
同時,隨著普通消費者收入的增加,品質不佳的低端酒逐漸告別了餐桌,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理性飲酒漸成風尚,要喝喝好酒,品質較差的地方低端酒,面臨著被品牌企業相關產品替換的危險。
對冀酒中的二三線品牌而言,白酒大佬子品牌所形成的外來入侵只是受擠壓的一個方面。
冀酒中的中小企業,還將同時面臨著全國性名酒和地方名酒主品牌的雙重擠壓,前者在品牌力和經濟實力上都不具備優勢,而且,其傳統市場本身相當局促窄小,大部分只占有1~2個縣或局限在一個地級市的市場。
中小酒廠的生存之虞
中小白酒企業普遍面臨生存危機。一些中小企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直接導致資源浪費、品牌乏力、流通混亂等等。隨著全國性名牌完成對目標區域市場的中消費界面的重點突破,會以子品牌跟進適合于地方市場的低價位產品。這將使得中小白酒企業的價格優勢被大大削弱;此外,在新的消費環境下,傳統白酒自身存在的“低品質、高包裝”等問題也愈發突顯。
有專家指出,當全國性名酒通過產品下延實現匯量增長,地方名酒通過深度分銷實現地方市場高占有,并立足地級市向縣級市場輻射時,地方二、三線品牌幾乎沒有退路。定價上不具備優勢,40元以上面臨地方名酒的壓力,盈利能力受到限制;資源上也不具備優勢,無法保證市場深度開發的需求。
因此,未來幾年,中小白酒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越來越窄,最終迫使一些中小企業不得不轉型、轉行、甚至倒閉;如果行業下行趨勢在2年內不能反彈上升,冀酒中的二三線品牌的生存問題會受到極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