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年,今麥郎再次沖擊IPO。近日,河北證監局網站發布公告稱,中信建設證券擔任今麥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今麥郎”)上市輔導機構。此舉意味著今麥郎上市戰略迎來實質性進展。
再次沖擊IPO
作為一家老牌食品企業,今麥郎前身華龍面業成立于1994年,經過26年的發展,產品包括方便面、掛面、面粉、綜合、飲品等產品。
與同行相比,今麥郎的資本化步伐明顯慢了許多。康師傅于1996年在港交所上市,如今市值達到了760億港元。統一企業中國也于2007年登陸港股,目前市值約為355億港元。
2017年,有媒體消息顯示,今麥郎證券部謀劃今麥郎面品公司的IPO事宜,但沒有后文。2019年,今麥郎曾經想要借殼萊茵體育上市,但因為萊茵體育內部的各種糾葛沒能形成實質性轉讓,讓今麥郎的上市之路又被迫中止。
時隔三年,又傳出上市消息。今麥郎方面表示,一切以相關管理部門發布的信息為準。
近期,資本市場上食品板塊的火熱行情,或許也是今麥郎選擇此時上市的原因之一。在食品產業分析師劉凱看來,目前食品行業受到資本的青睞,且股市估值較高,金龍魚、農夫山泉、海天味業等市值屢創新高,今麥郎此時上市融資成本相對較低,而且一旦成功上市,也將有助于其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
業內分析認為,目前,國內方便面市場已形成康師傅、統一、今麥郎“三國殺”的競爭格局,今麥郎的上市或許將動搖康師傅與統一的地位。
渠道短板難突破
受疫情影響,2020年的方便面市場明顯回暖。尼爾森數據顯示,上半年,方便面行業整體銷量同比增長5.6%,銷售額同比增長11.5%。
從市場占有率看,英敏特的數據顯示,按方便面銷售額份額計算,2018年-2019年,康師傅的份額從48.2%下降到46.6%,統一從17%下降到16.3%,今麥郎從14.1%上升到15.8%。此外,從業績來看,2019年,今麥郎實現營收218.49億元,同一時期,康師傅、統一分別實現營收619.78億元、220.20億元。由此可見,今麥郎的收入規模已經非常接近統一了。
然而,渠道問題卻仍是今麥郎繞不開的短板。記者近日走訪物美、永輝、京客隆等超市發現,只有物美上貨今麥郎。相較于以絕對優勢入駐北京主流商超的康師傅和統一來說,今麥郎仍缺位北京市場。劉凱表示,今麥郎在一、二線城市沒有區位優勢,市場占有率方面仍聚焦低線城市。
與此同時,方便食品賽道留給今麥郎的空間也在縮小。一方面,隨著外賣的普及,方便面的銷量近年呈現斷崖式的下跌。從數據來看,中國方便面產量2018年同比下降36%,2019年再次出現兩位數的降幅,降至573.3萬噸,同比下降18%。
產量的下降意味著行業消費需求的下降,2020年因疫情原因,方便面再次受到消費者青睞,但市場資深人士認為,疫情只是特殊情況,能否持續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2019年以來,自熱火鍋和自熱米飯逐漸成為市場風潮。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自熱食品的市場規模達35億元,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自熱食品的銷量迎來新一波爆發式增長,我國自熱食品市場規模將達到42億元。
技術創新求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麥郎近年來除在方便食品領域外,在飲品領域也頗有建樹。如今麥郎是瓶裝熟水首創者。今麥郎涼白開在熟水市場銷量遙遙領先。今麥郎茶飲料一直穩定占據二、三線城市市場。尼爾森數據顯示,憑借涼白開的快速崛起,今麥郎飲品連續9個季度保持行業增速第一。因此,業內人士認為,今麥郎之所以能領先同行業,是因為不斷推出新品類、新模式、新工藝。
可以說,方便面的市場空間依然存在,城市快節奏生活需要更多預包裝食品,方便面是其中之一。
“行業下行趨勢下,高端化成為了方便面企業救市的共同選擇。”劉凱認為,方便面從低端往高端走是必然趨勢,但并不意味著高端市場會無限膨脹。隨著市場的進一步細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服務和產品提供給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也要積極創新,調整定位,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方便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生產方便面。隨著國人對于品質需求的提升,創新更多的要體現在品質、食材、服務上,這樣產品發展才能長久。
今麥郎董事長范現國直言,沒有顛覆性創新,行業不會有好的發展。2018年今麥郎推出的非油炸老范家速食面館面,就是范現國重磅打造的“新物種”。該產品還走出了國門,已進駐韓國最大型連鎖便利店GS25。
“非油炸品類的崛起,也在向正餐發起挑戰。”范現國認為,技術創新直接降低了食品價格。以老范家速食面館面為例,用現代食品科技將面館里的面放進塑料袋和碗里,消費者在家里花7元就能吃上面館里20多元的面。
如今,重啟IPO步伐的今麥郎,能否借助資本市場的東風,成功突圍高端市場,值得期待。
原標題:《今麥郎攜多元化產品重啟上市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