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康師傅,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作為行業龍頭,它一年賣出的泡面可繞地球三十多圈,2011年市值巔峰一度超過1400億港幣。然而最近幾年,康師傅的日子并不好過。
自2014年起,康師傅營收連續3年下滑,2017年才有回暖之勢,但目前市值只剩下706億港幣。財報顯示,2014年底康師傅的員工數量為79003人,2018年年底只剩下54210人,縮減幅度約為31.38%,生產基地也從129家遞減至103家。
五年間裁員近2.5萬人,九年內市值蒸發900億港幣,康師傅的泡面不香了嗎?
方便面的興起
方便面的流行要從火車上的“經典一泡”說起,1991年從內蒙古開往北京的火車上,一位叫魏應行的年輕人焦慮不堪。連續創業失敗的他此刻身無分文,隨手泡開一包從臺灣帶來的方便面,香味瞬間彌漫在整節車廂,引起眾人圍觀,這讓他萌發出新的創業靈感!
當時內地生產的方便面便宜但質量差,進口方便面質量好卻不便宜,魏應行抓住機會于1992年推出了符合大陸人口味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面,以其油香四溢的醬料包和精美的包裝征服無數中國人的味蕾,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投身方便面行業。
一時之間,各種各樣的方便面在國人餐桌上競相登場,為搶占市場開啟激烈的“口味戰”、“創新戰”—華豐方便面、南街村方便面、錦豐方便面、從低端市場轉型為的今麥郎的華龍方便面應接不暇。
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此后數十年中國方便面行業迎來它的黃金時期。2015年全世界消費了900億份方便面,中國人吃掉404億份將占半壁江山,妥妥的“泡面大國”。
賣不動的方便面
隨著人們對食品健康的愈加重視,方便面開始被新的健康理念歸入”垃圾食品“行列。有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和香港地區的方便面總需求下降了18.2億份,下降幅度為3.94%,相當于平均每天需求下降500萬份。
曾經的行業龍頭康師傅短短幾年時間虧損九百億、裁員2.5萬人,某些小眾品牌更是處于水深火熱的境地。如曾年入10億元的五谷道場,2016年收入僅為可憐的5000萬元。這樣一看,方便面是沒人買了!
2016年方便面銷量由2012年的440億跌至380億,外賣銷售總額卻由2015年的382億元漲至2016年的1700億元。顯而易見,跟統一拼得你死我活的康師傅搞錯了對手,“外賣小哥”才是它真正的心腹大患。
美團點評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在線外賣市場規模達2052.7億元,同比增長23%;在線訂餐用戶規模達3億人,同比增長18%。與此同時,外賣的沖擊力還在向下沉市場侵蝕。
行業在變,消費者在變,消費理念也在變。人們健康生活的意識逐漸增強,方便面自然不受重視。事實上,中國所有的食品企業都在經歷低谷,像老字號王致和、全聚德最近幾年也出現業績滑坡、增長乏力的情況。
方便面未來何去何從?
在傳統方便面行業普遍唱衰的背景下,拉面說、韓國火雞面、辛拉面等網紅美食卻收到中國吃貨們的熱捧,“聞著臭吃著香”的螺獅粉、自熱火鍋也突破外賣的重重封堵成為都市白領們的心頭愛。
所以說大家不是討厭方便面,是討厭不健康、沒特色的方便面。如今人們的消費不再是為滿足溫飽而消費,吃得健康是一種消費需求,吃得有趣是更重要的心理需求。
方便面的最大問題是不能滿足人們健康營養的飲食需求,不能再走低價味濃的老路子,要研究現在人們的口味變化,開發出更加營養健康的新品,滿足消費者彰顯個性的心理需求。
換個角度,方便面的衰落從側面反映出如今人們的飲食消費更加健康合理,所以不必為它過分傷感。方便面行業想要擺脫經營窘境,發展戰略要隨著消費需求變化而調整,方有可能重回往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