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人嚼檳榔已有三百余年歷史了。相傳當年順治皇帝入關后,對何騰蛟的頑強抵抗大為惱火,在湘潭俘獲并殺害何騰蛟后,還下令屠城三日,殺得十室九空,血流成河。過了很久,逃亡在外的百姓才陸續回城。因無人收尸,惡臭熏天,引起瘟疫流行,又奪去不少人的生命。正巧江西有位藥材商人路過湘潭,帶得有檳榔。檳榔能解瘴氣,當地人口含檳榔,果能祛邪避臭,這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園。從此,湘潭人與檳榔結下了不解之緣。嚼檳榔的習俗也逐漸傳入湘中、湘北一帶。
“少年郎,采檳榔,小妹妹提籃抬頭望”富有濃郁抒情色彩的湖南民歌《采檳榔》,既受到臺灣歌星鄧麗君的偏愛,又是湖南歌星鄧海倫的拿手節目。歌詞純樸優美,曲調纏綿清麗,充分表達了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又是聯結海峽兩岸中國人感情的紐帶。然而,生長在祖國東南沿海及臺灣島上的檳榔樹,為什么會出現在湖南民歌中呢?這與湘潭人酷愛嚼檳榔是分不開的。
檳榔可作藥用,性溫,味苦,主治蟲積、食滯、脘腹脹育、水腫腳氣等癥。它又是一種果品,特別是在湘潭人的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煙,不用茶,只要敬上一口檳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誠意了。孩子還在襁褓之中,有的父母便會把一絲絲的檳榔讓小孩吸吮,真可稱得上是“奶操”.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販中,以賣檳榔的生意最好。遍布全市各個角落的檳榔攤子,竟有數百個之多。
湘潭人吃檳榔很是講究。剛摘下的鮮果呈青色。形似鴨蛋而略短,先用水煮兩小時左右,使之變成棕紅色,再用煙薰七天七夜,就成了干果。這道工序一般在產地完成。買回干果后,用清水洗凈,用開水燙過,噴上少量糖精水,存放二十四小時左右,才可食用。食前用刀把檳榔剖成兩至四瓣,點上用石灰加飴糖熬成的鹵水,有的人還愛點上一滴桂子油,放入口中反復咀嚼,又甜又澀,芳香滿口,越嚼越有味,余味悠長。一口好檳榔能嚼得人面頰潮紅,渾身燥熱,甚至遍體生津。嚼檳榔的樂趣如此,難怪湘潭人對它如此厚愛了。
其實,把檳榔作為果品的不僅是湘潭人,海南島五指山下的黎族、苗族,以及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也有這個嗜好。不過,他們吃的是鮮果。一只鮮果剖成四瓣,點上調成漿狀的貝殼粉,嚼后嘴唇呈烏紅色須用棕葉揩干凈。他們嚼檳榔是為了解除熱帶叢林中的瘴氣。越南、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婦女嚼檳榔則是為了美容。她們出門前一邊梳妝打扮,一邊嚼檳榔。待打扮完畢,嘴唇已被檳榔染得紅潤鮮嫩,面頰也燦若桃花了。
不過,不管哪個地方嚼檳榔,都沒有湘潭人嚼得兇。湘潭人嚼檳榔以海南島產的為正宗,稱之為“海南殼子”.另還有泰國殼子、云南殼子、臺灣殼子等,但這些殼子肉體薄,嚼起來有股青氣,澀味重,不太受歡迎。每年深秋,湘潭的大小商販就云集海南島,往往一個人守住一片檳榔林,享有收購專利權。近幾年來,湘潭檳榔生意日趨興旺,在檳榔產地形成搶購局面,以致許多商販不等檳榔成熟就收果,因而檳榔質量有所降低,收購價格也由七十年代的幾十元錢一擔迅速上漲到兩、三千元一擔。現在,海南島檳榔樹的種植面積逐漸擴大,檳榔收購價也隨之呈現下降趨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