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部、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食藥監總局五部委聯合印發《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奶業十三五規劃”)。規劃顯示,2008年以來,國內奶業成績顯著,但目前國內奶業面臨挑戰,新增消費中的八成被進口產品所占據,與此同時,國內乳制品消費增速放緩。
中國奶業面臨進口挑戰
規劃顯示,2008年以來,中國乳業快速恢復、發展迅速,截止于2015年,我國生鮮乳和乳制品產量分別達到3870.3萬噸和2782.5萬噸,位居世界第三位。奶業已成為現代農業和食品工業中活力、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
由于我國奶業競爭力不強,成本較高。且乳制品關稅低,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進口乳制品完稅價格大幅低于國內生產成本,導致乳制品進口量激增,從2008年的38.7萬噸增至2015年的178.7萬噸,我國乳制品新增消費的80%被進口所占。而受此影響,國產乳制品消費增速放緩。“十二五”期間乳制品產量年均增長5.2%,較“十一五”下降5.3個百分點。
這個趨勢在2016年得到延續,海關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我國乳制品進口總量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共進口工業奶粉55.88萬噸,同比增加9.1%;而在高利潤產品液奶和嬰幼兒配方奶粉上,進口產品也全面增長。盡管奶粉新政已經正式實施,但1-11月嬰兒配方奶粉增速高達30%;進口包裝牛奶的增速更為驚人,1-11月進口數字多達58萬噸,同比增長近5成,2月和4月的增速達到3位數。
乳業專家王丁棉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進口牛奶總量激增,也意味著進口乳制品已不滿足光大包粉和嬰幼兒奶粉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液態奶也作為一支獨立軍團一并進攻中國市場。
而規劃預測,隨著歐盟取消牛奶生產配額、中國-新西蘭自貿區乳制品關稅繼續減讓和中國-澳大利亞自貿區協定全面實施,國際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
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財經記者,目前中國市場已經是國際化的市場,不可能從行政手段上去干預限制進口,規劃中對此也只有寥寥幾句。目前來看,可以采取一些技術壁壘,并對國外貿易中不正當的行為建立保護措施,但是實際操作難度較大。
鼓勵嬰幼兒奶粉兼并重組
記者看到,規劃看重對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的培育。包括支持乳品企業建設自有自控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奶源基地,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鼓勵研發適合中國嬰幼兒的產品,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品牌,希望在2020年,將目前50億以上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從1家增長至3-5家。
事實上,國內一直在對乳制品企業進行產業整合。從2010年以來,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展開了輪兼并重組,并淘汰了一批落后產能。2015年,規模以上乳制品企業(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638家,比2008年減少177家,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104家,比2011年減少41家。奶業20強(D20)企業產量和銷售額占全國50%以上。
宋亮告訴財經記者,規劃中可以看到,國內目前大大小小的奶粉企業,有生產許可證的有104家,在通過嬰幼兒配方乳粉配方注冊制新政對嬰配奶粉品牌進行了控制的同時,可能會對奶粉生產許可證的總數也進行控制。不過規劃中并沒有提及對于兼并重組的鼓勵政策,奶粉行業兼并重組歸屬管理部門是工信部,具體還要看落地政策如何。
生乳國標將迎修改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中首次提出了對之前爭議頗多的2010年生乳國標進行修改。
事實上從2010年生乳國標公布之初飽受爭議,2010年以前,1986年版生乳國標是每毫升細菌總數不超過50萬個,蛋白質含量每百克含2.95克。而2010年新修訂標準,則將每毫升生乳細菌限量總數提高到200萬個,蛋白質含量每百克下調至2.8克。蛋白質遠低于發達3克的標準,而菌落標準則是歐盟標準的20倍。
2016年6月,黑龍江省奶業協會甚至公布了《黑龍江省生乳團體標準》,以省級“生乳標準”意欲替代國標。
宋亮表示,當初之所以制訂這樣一個“低標版”國標,主要是當時的制訂者考慮國內奶源養殖水平參差不齊,擔心損害養殖戶利益,因此主動降低了標準。目前國內奶源水平整體提升,養殖規模和環境都有很大改善,對國標標準進行修改,讓其與國際標準相接軌,也有利于恢復國內消費者的信心。
記者在規劃中看到,除了修訂《生乳》標準,進一步嚴格衛生要求,還要進一步建立生乳分級標準體系引導優質優價。修訂滅菌乳等液態奶產品標準,對原料使用作出更加嚴格的規定。制定發布復原乳檢測方法食品安全標準,為復原乳監管提供依據。制定液態奶加工工藝標準,提升乳品質量安全水平。
宋亮認為,根據中國奶業協會公布的2016奶業質量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生鮮乳部分數值已趕超歐美標準,因此新國標的標準肯定會非常嚴格,但考慮到整體國內奶牛養殖業的發展情況,會參考歐美標準,但未必會一步到位。目前中小牧場的生乳指標和大型牧場尚有差距,但預計隨著分級定價管理制度的建立,會促進中小牧場技術改造從而帶動整體養殖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