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乳行業的發展真是一波很多折,上半年剛剛過去,貝因美、現代牧業于7月中旬接連發布預虧公告,虧損額高達4億元,這給形勢本十分嚴峻的中國乳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渠道改革遇困
7月13日,中國現代牧業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現代牧業”)發布公告稱:“預期截至2016年6月30日6個月本集團將錄得不少于人民幣400000000元的綜合凈虧損。”無獨有偶,兩天之后國內的奶粉企業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因美”)也發布了上半年業績公告,預計本報告期內公司將虧損2.1億-2.3億元。
一時間,以此兩例為縮影,唱衰國內乳業的聲音再次響起,畢竟這樣的虧損額不是小數目。
事實上,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之后,從去年開始國內乳業處于相對嚴峻的境況之中。究其原因,在全球經濟都開始減速的背景之下,作為眾多行業中的普通一員,乳業同樣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力遭遇挑戰的情況。
然而拋棄大背景不談,乳業小范圍的氣候來看,各家虧損企業也有著各自難念的經。
貝因美把虧損歸咎于假冒奶粉事件,以及奶粉新政配方注冊過渡期所帶來的行業秩序混亂。在這一點上乳業分析師宋亮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認可,“貝因美的虧損跟新政尚未落實(6月份之前)存在一定關系,許多經銷商其實都在觀望,因為他們也不知道企業會保留哪些品牌,這樣給產品的正常銷售和庫存流轉帶來一定影響。”
而另一方面,貝因美沒有提到的更深層次原因在于渠道改革,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貝因美從兩三年前開始在一些試點進行渠道改革,把15個分公司轉制成全資子公司,讓其以股東角色參與到經營中來。而在他看來,“這種形式不太合適。”
所以像宋亮分析的那樣,來自渠道方面的壓迫對于貝因美來說比較嚴重,包括持續不斷的價格戰所帶來的市場混亂,貝因美銷售業績下滑在所難免。
進口奶成背鍋俠
現代牧業則把主要責任推給了進口奶源對國內市場的壓力。“由于受進口大包粉和復原乳的沖擊和影響,原料奶市場形勢嚴峻及銷售困難,導致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們生產的原料奶中11%以上被噴制成奶粉,及受國內奶價普遍下跌的影響,我們每噸原料奶的平均售價下跌11%。”
然而業內似乎對這樣的解釋并不買賬,宋亮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現代牧業的虧損原因一方面與其和私募基金簽訂的對賭協議有關,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控制好產能。不要養那么多牛,不要產這么多奶,打造適度規模化,真正把成本降下來才是關鍵。”
“不要老是把市場的問題歸咎到進口奶粉,事實上這兩年國內進口奶粉的總量在大幅減少,國內乳業的狀況卻大不如從前,怎么能怪進口奶粉呢?”王丁棉的態度更顯直白,他認為現代牧業的癥結,在于大股東選擇對其坐視不管,“蒙牛自己都不幫助收購現代牧業的奶源,怎么可能依靠別的企業來收購呢?”
于是,不僅是現代牧業,仿佛一談到國內乳業的不景氣一定要拿進口奶源來說一說事,但這樣的借口顯然越來越沒有說服力了。
“進口奶粉對國內市場的壓力是有的,若說關系不大也不合適,對于現代牧業、貝因美來說,這恐怕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作為國內奶粉行業的領軍者之一,貝因美已經實現多元化發展,擁有新西蘭、澳洲、愛爾蘭等不同版本的奶粉產品,“所以說如果進口奶粉形勢好的話,那這些奶粉也應該好賣,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宋亮說。
行業信譽危機
所以,王丁棉說,中國乳業正在經歷信譽危機。可怕的不是來自進口同類型奶類產品的擠壓,而是從國外轉了一圈換個身份再次回歸的“偽國產”。
像現代牧業遇到的情況那樣,自己的大股東都在偏向成本更低的國外奶源,“我們稱此為"逃跑主義",中國的企業走出去不是把產品賣到國外市場,而是利用國外的奶源搞加工,再運回國內市場。這樣做最直觀的后果是擠壓了本國奶源的使用率,于是國內的企業要倒奶、殺牛了。”王丁棉說。
“國際乳業標準”也被再次提及,從二十五年前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質含量2.95克,降至現在的2.8克。從每毫升細菌總數不超過50萬個,放寬至如今的200萬個,王丁棉質疑,“標準這么低還能做出好產品嗎?”
也正因如此,包括王丁棉、宋亮在內的業內人士都在期盼政府能夠通過稅收等政策干預,幫助國內乳業渡過難關。
王丁棉表示,當務之急是回歸到中等適度規模,鼓勵、支持使用本土、本國奶源。“雖然我們不能把進口的大門關死,但可以通過稅收的手段進行調節。比如,假設蒙牛能夠做出10萬噸的產品賣出去,但是只在國內使用了5萬噸原奶,另外5萬噸是進口奶源,那么使用本土奶源的這一部分應該減免稅收,使用進口奶源的那一部分應該增加稅收。我們的目的不是不使用復原乳,而是要盡量抑制利用進口奶粉加工成復原乳再回到國內市場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