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奶粉市場一直處于輿論危機當中,國內消費者對于國產奶粉的信任度也是處于低谷,但是消費者對于進口奶粉的盲目崇拜也是要不得的,從央視《消費主張》報道中得知,超過40%的進口奶粉是不符合我們的標準的,這代表著各地的奶粉不一定適用于國內的兒童。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目前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很多向中國出口的奶粉實施零關稅政策,而跨境購比傳統渠道更節省成本,因此,許多外資品牌以跨境購的方式進入中國。進入中國市場的奶粉品牌和國內品牌一樣需要通過配方注冊,可能很多外資企業只能過一個配方的注冊,限制了進入品牌數量。
部分國內奶粉企業為了降低稅負,也在國外建廠生產奶粉,再利用跨境購方式進入國內,這樣也可以享受進口奶粉的政策。 為了遏制這一混亂的現象,近日食藥監總局傳出的消息顯示,即將施行的奶粉注冊制將對跨境購進行監管,業內專家解讀,這是打擊企業以跨境購方式避稅采取的措施。
北京普天盛道企業策劃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永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奶粉跨境購的盛行必然導致本土奶粉產能萎縮。企業投資海外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稅收不利。奶粉新政加強對跨境購的監管,將對以跨境購為主的品牌造成利空。”
2016年5月開始,央視《消費主張》先后通過京東商城、天貓網站、淘寶、麥樂購進口母嬰商城以及蜜芽進口母嬰限時特賣網站,一共購買了7個的19個品牌的1段嬰兒配方奶粉。
它們是來自德國的Aptamil愛他美、HiPP Bio喜寶、凱莉泓樂和安娜圖拉;來自荷蘭的Nutrilon 諾優能;來自美國的美贊臣金樽、美贊臣益生元和雅培;來自新西蘭的康寶瑞、Zeabica康貝加;來自澳大利亞的aTWO、貝拉米、BLACKMORES澳佳寶;來自日本的固力果、明治、和光堂、森永;來自韓國的每日、有機宮奶粉。
央視《消費主張》將這19種海淘奶粉樣品送到了食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進行檢測。檢測的內容為“礦物質”“維生素”和“污染物”三項指標。委托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作為第三方進行全程監督。
檢驗結果顯示,三款產地為美國的奶粉鐵含量不合標準。一款日本奶粉碘含量低于中國標準,2款日本奶粉和2款韓國奶粉的硒含量低于中國標準,兩款日本奶粉錳含量低于中國標準,三款日本奶粉的維生素K的含量低于我國標準。
記者致電多家涉及企業,對方均表示購買其公司不針對中國市場生產的奶粉,消費者責任自負,并建議購買在中國銷售的奶粉。
明治乳業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營業本部部長沈宏祥告訴記者:“目前明治奶粉尚未進入中國,明治奶粉要進入中國會根據中國的配方標準要求生產。消費者通過海淘途徑購入的產品不符合中國國標,不適合中國兒童,消費者要自負責任。”
美贊臣公共總監王慧穎回復記者稱,在中國所生產和銷售的產品均符合的相關法規標準,建議中國消費者通過國內正規渠道購買。雅培公關總監趙謙稱,雅培在中國市場正規渠道銷售的雅培產品符合中國標準。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中國大品牌奶粉質量普遍高于國外進口奶粉,尤其是一些產品堅持用原奶加工,不像有一些國外奶粉用廉價的大包粉生產,消費者現在仍不理性,盲目認為國外產品好。有關部門應該對消費者進行正確的引導。”
據公開消息,近年來,中國對進口奶粉需求旺盛。從2008年到2015年,中國國內乳粉產量從120萬噸增長至142萬噸,7年間增幅僅為18.3%;同期進口乳粉量從14萬噸增長至72萬噸,增長了四倍多。
擬將納入監管
在中國市場上,跨境購一直被認為是海外貼牌奶粉的重要銷售渠道,由于監管不明確,業界一直擔心跨境購將成為監管的灰色地帶。業界認為,消費者迷信進口奶粉,加之跨境商一直缺乏監管,導致假冒偽劣盛行,但消費者沒有辨別能力,致使奶粉市場混亂。
而據記者了解,食藥監總局將會在奶粉新政的細則中,將奶粉跨境購納入監管。參與細則討論的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目前,對跨境購的監管需要等待財政部和商務部主導制定的電子商務法出臺,等電子商務法出臺后再制定相應的細則,對跨境購的監管要做到有法可依。”
宋亮分析,跨境購存在多種情況,如直購和通過京東等交易平臺選購等,直購屬于個人行為,交易發生在國外,可能不會監管,但會對直購產生的問題進行通報。等相應的法律出臺后,監管主體明確并有法可依,則會對跨境購的監管落到實處。
據報道,在最近一次舉辦的“配方注冊制后的乳業監管”課題會議上,食藥監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一司司長張靖表示,目前《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的二級文件和相關配套細則已基本成形。按照《辦法》的實施時間安排,2016年10月1日是企業的品牌和配方開始注冊的時間,企業現有產品和現有品牌的注冊時限是到2018年1月1日。奶粉跨境購問題也會納入監管。
或防國內投資流失
毫無疑問,內資品牌在國外投資建廠,以跨境購方式將產品輸送到中國銷售,會導致中國投資流失、稅收減少。
如今,越來越多的內資奶粉品牌去國外建廠,以跨境購等方式進入中國,據記者了解,圣元集團在法國投資建設年設計產能10萬噸的現代化奶粉工廠,荷仕蘭在新西蘭收購奶粉工廠并擴建產能。
而越來越多的外資奶粉品牌放棄傳統渠道,利用電商在中國銷售,如新西蘭嬰幼兒奶粉企業蕊盛蕊在2013年底宣布,在中國市場將完全退出傳統銷售渠道,啟用電商銷售模式。而達能旗下部分品牌如牛欄也利用電商模式向中國銷售。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奶粉企業在國外建廠一則成本低,國外原奶成本低于中國;二則對中國出口奶粉零關稅,稅負成本低;且電商渠道成本低則更能滿足國內消費者迷信洋奶粉的心理。
但宋亮認為,國外產品要進入中國,需要在中國進行配方注冊,并且這次國外品牌進入中國,不一定能給到三個配方,有的企業可能只給一個,否則中國的很多企業會去國外建廠生產,國外品牌通過跨境購進入中國,奶粉注冊新政的實施效果會大打折扣。
雷永軍認為,目前互聯網購物占比將近30%,未來這一比例會更高,但跨境購尤其是奶粉跨境購存在諸多問題,必須對跨境購進行監管。奶粉新政實施之后,非中國注冊的品牌不可以在中國銷售,這一設定實際是將非注冊奶粉在中國銷售判為違法,對跨境購的打擊力度非常大,在奶粉行業,以跨境購為主要銷售渠道的品牌受沖擊。
記者了解到,目前包括愛他美、牛欄等多個知名奶粉品牌都有產品只通過跨境購進入中國市場。
不過雷永軍也提出擔憂,注冊制也存在漏洞,中國企業只能注冊三個品牌,但國外企業向中國出口的奶粉除了注冊的品牌,理論上講他們還可以再另生產多個不針對中國的品牌,但這些品牌以跨境購的方式進入中國,畢竟跨境購也并不能完全監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