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暨第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在北京舉行。會議上,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穎廉表示, “創新思路,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本質是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在食品安全治理方面,是要改變過去政府一家獨大的格局,重構監管部門、企業和消費者等主體的權責關系。
胡穎廉認為,食品是否安全,終究要落實到“產”和“管”等行為上面。監管部門規范行為的手段有四類,道德、市場、法律、技術。其中,道德是“柔”的手段,通過說教使人不去違法;法律是一種“硬”的手段,用威懾的制度,讓人不敢做違法的事情;市場是“活”的手段,用激勵機制讓人更多地去做好事,不去違法;技術是“巧”的手段,用器物使人不能違法。
他還表示,在現代社會復雜緊密的結構中,從農田到餐桌的鏈條被越拉越長,食品的生產經營和的消費,不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直接面對的關系,更多被異化為一種商品的交易關系,在這種格局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開始降低,食品的商業屬性開始提升,違法失信行為的成本開始降低,有個別的生產經營者受利益驅動敢于鋌而走險。提倡尚德守法不是一種說教,而是讓食品的生產經營者回歸道德本色,回歸守法本分的倡議。另一方面,監管部門也應該回到本身市場經濟監查者的角色,而不應該做“保姆”。讓社會方方面面的激勵和約束集中在市場身上。
“我們越是提倡尚德守法,越是提倡市場機制創新,越應該加強監管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只有更多元的主體、更靈活的方式、更綜合的手段,才能真正成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提升。” 胡穎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