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鎮醬酒源遠流長,據傳遠古大禹時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釀酒。據史載,早在公元前135年,古屬地茅臺鎮就釀出了使漢武帝“甘美之”的枸醬酒,盛名于世。歷史上早記載赤水河畔釀酒史的,為司馬遷的《史記》。《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公元前130多年,漢武帝劉徹飲到來自夜郎(今黔北一帶)所產的名酒“枸醬”,情不自禁地贊曰:“甘美之”。以后便有了漢武帝派大將唐蒙到貴州開拓夷道,專門繞道茅臺所在的仁懷的歷史,有道是“漢家枸醬為何物?賺得唐蒙益部來”。茅臺鎮醬酒在歷史上曾被呼為“茅臺春”或“茅臺燒春”,名聞九州。
在的釀酒史上,真正完全用糧食經制曲釀造的白酒始于唐宋。而赤水河畔茅臺鎮一帶所產的大曲酒,已于那個時期成為朝廷貢品。至元、明期間,具有一定規模的釀酒作坊就已經在茅臺鎮陸續興建。“宏盛燒房”即是始創于這個時期,于明朝正德年間,以酒質醇厚甘美聞名于諸侯與顯貴。除戰亂歲月之外,“宏盛燒房”從未中斷過生產。
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茅臺鎮,飲用的壇茅臺鎮醬酒是當地群眾為表歡迎而送上的。第二次是紅軍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殲貴軍后慶功時的暢飲。第三次是四渡赤水前夜,劉伯承元帥與的壯飲。
新成立后至改革開放之前,由于歷史原因,茅臺鎮除兩三個私人釀酒廠被收歸國有成立茅臺酒廠得以繼續經營外,禁止民營企業參與釀酒。改革開放后,民營釀酒企業陸續興起,推動茅臺鎮醬酒進入新的繁榮期。此期間,貴州仁懷宏盛酒業有限公司得以在茅臺鎮元木巖村明代“宏盛燒房”釀酒遺址上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