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被田梗包圍、深藏不露的工廠每年生產價值逾10億元的魚產罐頭,若談到業務用的罐頭,東和可是排名,就連我們平日在 7-ELEVEN 買的冷凍、鮮食產品也部分出自東和之手。而更了不起的是,東和的產品九成以上幾乎外銷到世界各地,不但創下國內以水產罐頭產品銷售外國市場的先例,更由于質量,多年來在歐美、中東等地大行其道,成為當地人不釋手的臺灣貨。
事實上,創立于1965年的東和,原本并不是家魚產罐頭工廠,反而以農產品為大宗,創辦人吳金傳老先生原要經營農產品加工,當年老先生是宜蘭地區首位推廣洋菇種植再加工成罐頭出口賺取外匯的食品業者。早年從宜蘭到苗栗頭份一帶,甚至遠至臺西,大量收購柑桔、竹筍、洋菇、蘆筍等農作物,制成罐頭,由于制造水平精良,當時也曾是名噪一時農產罐頭工廠。只不過,后來有鑒于原料供應地過于遙遠,運費成本過高,因此在第二代東和董事長吳天賜一個轉念下,轉而收購宜蘭當地盛產的魚產,如鮪魚(金槍魚)、蝦仁、螃蟹,東和就由農產加工變為以水產加工為大宗的生產廠商。
然而,相對于農產加工,水產由于易腐、易壞,保存期限更短,因此這對產農產罐頭起家的東和來說,可謂是一大挑戰。不過在歷經百折不饒的測試、改良,甚至一個小小的工廠內就騁請了5至6個研發人員,不停強化質量并開發新品項,于是短短幾年內,東和的水產加工技術不但獨步全臺,甚至一路打進了外銷市場。至今,東和的鮪魚(金槍魚)罐頭在銷量可謂數一數二。
懷著與時俱進的精神,東和在1984年更設立冷凍食品加工廠,在當時董事長吳天賜就砸下重本引進時下穎的冷凍設備,不但冷凍容量高達1500噸,急凍溫度更可達 -45度C,而續藏溫度則可達 -26度C,截至目前為止,仍是全臺設備精良的罐頭廠,由于這套冷凍設備加持,使得水產原料得以從進貨到產品出貨都能在急凍保鮮的環境下運作,不僅合乎食品衛生,也讓東和的產品無與倫比,因此罐頭食品銷量成長更為迅速。
1986年以后,由于原料因素與人工成本變動,臺灣的罐頭外銷逐漸式微,乃于1988年由總經理吳宗賢毅然將公司營運方向轉為內外銷兼顧,除逐鹿市場外,更放眼于臺灣市場,將東和質量優良的罐頭介紹給臺灣同胞。進而也因為東和的獨特研發能力,帶動了內銷市場由量的成長又多了質的提升,目前內銷市場暢銷的豆豉紅燒鰻、香筍鮪魚皆由東和公司首創。
不過,從事三、四十年的罐頭業董事長吳天賜,盡管目前在業界已穩坐執牛耳的地位,但時常因為消費者的錯誤認知而感到挫折。舉例而言,他無奈地說:「許多消費者都認為罐頭能長期存放一定是放了大量的防腐劑,事實上,東和的罐頭由于處理得當,不但沒放防腐劑,而且自然揮發下,存放兩、三年的罐頭才應該是吃的!」因此,吳家兩兄弟在多年前就興起了開設觀光工廠的念頭,依照規劃,將打造一個漁產的博物館,讓前來參觀的消費者,清清楚楚了解打漁人家的辛苦、漁產加工的流程,并正確認知到臺灣漁產加工的高水平以及罐頭保存的正確概念。
目前,隨著宜蘭縣內興起觀光工廠風潮,東和食品也準備大興土木,計劃在五結工廠打造一座寓教于樂的觀光工廠,讓東和這個替臺灣揚威的無名英雄,能在臺灣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公司創立以來,從農產到水產,從外銷到內銷,始終秉持一個信念「用心及用鮮」,積極地求新求變,以獨創的好媽媽品牌創造東和食品營運的再突破,使消費者認同東和產品并廣為愛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