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糧油沒營養?
便宜的糧油沒營養?
天天吃的糧油沒營養?
保健品、功能性產品才有營養?
......
錯!
關于“營養”,《黃帝內經》中說到 :
“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五谷為養:谷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
五畜為益:益為補益的意思,五畜有益于五臟精氣。就是說動物性肉食,可以作為人體營養必要的補充。
五菜為充、五果為助:是指蔬菜水果對臟腑有充養、輔助作用。果蔬含有人體必需的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
如今的糧油產品已滿足了人們對于溫飽、口味和營養的基本需求。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健康,國內糧油營養發展進入快車道。
但是,中國營養學發展時間依然很短,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消費者也往往存在以下誤區:
誤 區1:普通的糧油沒營養
普通糧油食品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基本、*重要的營養物質。經適度加工的糧油及果蔬富含全部六大營養素,是構成均衡膳食結構的根基。
但是,過度的加工過程導致了營養物質的損失!
以稻谷加工為例: 我們平時吃的精白米是去掉了絕大部分皮層和胚之后,保留下來的胚乳部分,而糙米皮層和胚含有豐富的脂肪、纖維素、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比精白米更營養!以面粉加工為例:
我們所說的全麥粉、標準粉和特精粉,是按照加工程度來劃分的。一般來說,加工程度越高,損失的營養就越多。全麥粉由整顆小麥不去皮研磨而成,基本保留了小麥原有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1等成分。但是,全麥粉“不好看而且拉嗓子”,所以在全麥粉的口感改善方面我們一直在做大量的工作。
誤 區2:便宜的糧油沒營養
消費者更多地是以價格來衡量營養,而不是以組分或者營養成分;相對來說,居民糧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較小,以北京市為例,居民糧油支出占每月收入的比例分別是糧食2.05%,食用油0.47%。
另一方面,消費者購買的不是產品,是購買產品時產生的心理愉悅感,消費者用心理滿足感來衡量營養,多數消費者缺乏營養的科普常識,導致對營養概念不清或錯誤。
營養不能用價格或心理滿足感來衡量。
誤 區3:保健品、功能性產品才有營養
食品的發展方向之一就是功能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僅僅功能性產品才有營養。
保健品和功能性產品是針對特定適用人群的,不要混淆營養和營養品,并不是只有營養品才有營養。
目前市場上存在保健品過分強調某種組分的功效、夸大宣傳的現象,使得消費者不能正確認識保健品的營養作用,從而也忽視了糧油產品的營養。
誤 區4:天天吃的糧油沒營養
日常的糧油產品能滿足一定量的人體每日營養需求,
按照中國居民平衡膳食指南推薦量:為滿足人體每日所需營養,需補充谷類薯類食物250-400克;蔬菜類 300-500克;水果類 200-350克。
天天吃的東西,就是有營養的,有特殊需求才補充。
我國城鄉居民糧谷類食物攝入量保持穩定,維生素A、維生素D等部分營養素缺乏依然存在。為了預防居民缺乏維生素A,國家將其列入GB 14880中,作為營養強化劑使用,廣泛應用于調制乳、冰淇淋類、植物油、果凍、餅干、含乳飲料等食品類別。
誤 區5:不注重科學合理、均衡地食用糧油產品
營養失衡導致的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成為同時危害消費者健康的兩大困擾:
營養不良表現在身體由于各種原因而導致的營養素攝入缺乏,從而不足以維持身體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
營養過剩表現在飲食的食物量多于身體各種活動的需求。多余的營養成分轉化成脂肪,導致肥胖。
誤 區6:忽視加工和烹飪過程對糧油營養功能的影響
糧油產品的許多營養在烹飪過程中損失,這與習慣有關,不容忽視。
糧油營養的挑戰來自于“吃飯三部曲”:即做之前,討論營養;吃的時候,注重口味和外觀;吃完后,討論減肥和飲食科學。
目前糧油營養的傳統知識絕大多來自傳統、廚師學校、家庭傳承和廚具設備制造商等,并非來自營養專家的指導。
誤 區7:忽視個體差異(生活習慣)對營養功效的需求
個體差異(家庭習慣不同)引起的營養功效不同,計量很難。
營養不是藥,不能立竿見影,歸結到心理行為上,人們往往更多關注突然變化的事物。
恒久的好習慣應來自于科學的數據指導。但有人在統計數據的邊緣和之外,這就需調查,以統計數據為指導,根據個體情況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