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本來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調料品,但是有關味精的一些傳言使人們對味精望而卻步。
味精里主要的化學成分是谷氨酸鈉。谷氨酸是一種氨基酸,鈉則是一種電解質,兩者都是人體中本來就有的成分,各種蛋白質中一般都含有谷氨酸,被水解釋放出來就會形成谷氨酸鈉,醬油也含有它。
辟謠:味精加熱會致癌?
研究表明,以0.2%的味精及2%的食鹽水溶液,115℃加熱3h,生成無鮮味的焦谷氨酸鈉僅為0.014%;谷氨酸鈉在200°C以上發生熱解反應生成焦谷氨酸鈉,對人體無害,沒有鮮味,可能對大腦記憶和認知有益。
味精使人抑郁、掉發?
研究表明,很高劑量的味精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產生損害,如發表在life Sciences 雜志的一個研究表明,皮**射大劑量味精(4g/kg bw)會引起新生大鼠抑郁和焦慮樣行為的發展,但這個劑量換算至人體(60kg)要240g味精。膳食攝入量的味精(包括游離的和結合的谷氨酸)對血漿水平的影響很小,如攝入150mg/kg bw谷氨酸鈉,成人僅可檢測到血漿谷氨酸水平輕微升高;膳食攝入量的味精也不會損害人體各**。
食用味精注意點
其實只要合理進食味精,它對身體都是無害的。即使是在食品安全方面非常保守的歐盟,也把味精列為*安全的一類。但在食用味精時也應注意以下幾點:
1血壓高的人不要多吃味精 。
越是血壓高的人,味覺越不敏感,越是要求味道的濃重,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建議血壓高的人不要多吃味精。
2攝入量不超過7.5克就對身體無害。
分娩3個月內的母親和嬰幼兒所食的菜肴不宜加入過量味精。因為味精中的谷氨酸鈉通過乳汁或食物進入嬰兒體內會與嬰幼兒血液中的鋅發生特異性結合,生成不被機體吸收利用的谷氨酸隨尿排出。
我們又該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食鹽呢?
市場上食鹽的種類越來越多,加碘鹽、低碘鹽、無碘鹽、加鋅鹽、低鈉鹽、海藻鹽、竹鹽……往往讓人挑花了眼。
那么,不同的食鹽到底有什么區別?
帶著這些疑問,看看成都市**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李宏宇怎么說。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食鹽?
李醫生告訴我們,食鹽的種類雖然很多,但主要成分都是***。
比如,在此基礎上,調整不同含量的碘,就成了我們常提到的:無碘鹽、加碘鹽和低碘鹽等。不同人群對食鹽有著不同的需求,我們這就來看看,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食鹽:
加碘鹽
適宜:孕婦、哺乳期女性及需要補碘的人群推薦碘攝入量:每日200微克
李醫生講到,胎兒期和嬰幼兒期屬于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對碘的需求較高,同時對碘缺乏非常敏感,容易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因此,對于想要寶寶的女性,建議在準備期提前補碘,這樣能有效預防流產、早產和胎兒畸形。同理,哺乳期女性也應當及時補碘,以免影響嬰兒智力發育和身體發育。另外,在缺少海產品的偏遠山區,食物中的碘含量相對較低,建議食用加碘鹽,以維持正常的身體所需。低碘鹽
適宜:普通人群推薦碘攝入量:成年人每日150微克;兒童(3—14周歲)每日90—120微克;嬰幼兒(0—12個月)每日50微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海產品增多,食物日益豐富,大多數正常體質的健康人群不用刻意補碘,保持飲食多樣、營養均衡就可以了。李醫生告訴我們,在發達地區,尤其是沿海一帶,海鮮里富含大量碘,人們容易在無形中碘攝入過多,長期如此還會導致慢性超標,增加患甲狀腺系統疾病的風險。
因此,這類人群尤其要注意低碘飲食。
無碘鹽
適宜:部分甲狀腺系統疾病患者推薦碘攝入量:每日0微克
甲狀腺系統疾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碘的攝入量。
碘過量是甲狀腺病情嚴重的誘因,會刺激分子生長,加重腫瘤。嚴重的,還會使原本隱性的甲狀腺自勉性疾病顯現出來。因此,李醫生建議,有甲狀腺系統疾病的患者,應當謹遵醫囑,選擇低碘,或是無碘飲食。另外,李醫生還提到,無碘鹽的包裝上一般都有“無碘鹽”三個字明確說明,市場上賣的不多,可能比較難買。此時,可以將普通食鹽倒入鍋里翻炒五分鐘,所含的碘便會大量揮發。
低鈉鹽
適宜:高血壓患者
食鹽中的鈉離子攝入過多會引起腎上腺和腦組織釋放一種因子,這種因子會使血壓升高,血管壁壓力上升,細胞水腫,導致血壓持續不降。因此,李醫生建議,高血壓患者應當注意低鹽低鈉飲食,盡量將每日的鹽攝入量控制在3—4克以下,這樣有助于平衡血壓。
無鹽飲食
適宜:腎功能異常的患者
李醫生強調,腎功能異常的患者尤其要注意低鈉低鉀,謹遵醫囑,嚴格控制鉀的攝入量,必要時可以直接采取無鹽飲食。因為,鈉和鉀攝入過多都會加速腎臟損害,導致排不出小便,加重病情。
而尿毒癥患者更需慎重,建議直接咨詢主管醫師及營養師,按照安排,合理飲食。
李醫生講到,雖然無鹽味不鮮,但一定要注意食鹽的攝入量。
因為,鹽分過大的食物會降低胃中保護性黏液的粘度,使它對胃壁的保護作用下降,食物中的各種有害因素更容易作用于胃壁,促進胃癌的發生。另外,食鹽攝入過多,還會導致我們體內的鈣大量流失,導致“骨頭變脆”,中老年骨質疏松的癥狀會更加明顯。因此,食鹽的攝入量不僅要因區域而異,更要因人而異,健康成年人每天食鹽攝入不宜超過6克。李醫生做了個比喻,鐵質啤酒蓋平平一蓋正好是健康成年人**所需的食鹽攝入量,大約在5克—6克之間。而部分慢性病患者,一般半蓋就足夠了。
這些食鹽的誤區要注意
誤區一:海鹽的營養高過井鹽?各類添加鹽的營養高過普通食鹽嗎?
李醫生講到,我們國家的食鹽,一般分為兩大類,即井鹽和海鹽。只是產地不同,營養都差不多,海鹽的碘含量相對高一些。李醫生強調,不要以為含有各種添加的食鹽好,食鹽里的成分添加過多,容易造成電解質紊亂,反而使營養丟失。盡量選擇國家正規廠家生產的食鹽,普通的雪花鹽就足以補充多種礦物質了,適合大多數普通人群。總之,買食鹽,只買對的,不選貴的。
誤區二:不吃食鹽,吃醬油,是否能降低食鹽的攝入量?
李醫生告訴我們,5毫升醬油相當于1克食鹽,更容易導致食鹽攝入量超標。
因此,建議重口味人群通過不斷強化健康觀念,改變烹飪、飲食習慣,以計量方式(定量食鹽勺)減少食鹽的用量,少吃腌制類食品,逐漸培養清淡的口味。
另外,雞精、豆豉、蠔油,都是含食鹽的調味品,平時做菜時不要混著加哦
在炒菜的什么時間放食鹽*好?
李醫生告訴我們,食鹽在高溫下,所含的營養物質極易揮發。如果過早將食鹽放入,炒菜的過程中納揮發,食鹽的咸味便會降低。起鍋后,人們會覺得菜品沒有咸味而再次添加食鹽,這樣極易導致食鹽的攝入量超標。另外,過早放入食鹽,其中的碘揮發出來,還會促使蔬菜出水、變黑,影響菜品美觀。因此,建議在菜品即將起鍋時再放食鹽。
如何保存食鹽?
李醫生講到,碘鹽受熱、光和風等影響,容易氧化分解使碘失效,那為了更好地保留食鹽里的營養成分,建議用陶瓷、玻璃瓶保存,放在干燥、避光的陰涼處,避免日光暴曬和空氣吸濕。
當然,隨買隨吃,每次少購買一些,避免長期存放也是很好的辦法哦~總之,食鹽是個好東西,但不能過量;碘可以加,但要根據人群來補哦。